文章评论
评论|批评家何桂彦谈杨黎明的绘画
2022.03.16




无相之象 ——杨黎明绘画中的书写与观念


何桂彦


杨黎明的绘画大致可分为三个系列:蓝色、黑色、红色。虽然以画面的色调为依据,实质也是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以2005年前后为分界线,早期的蓝色系列有抽象的形式外观,注重画面的色彩氛围,强调书写性。和蓝色阶段相比,此后的黑色系列更为纯粹,在语言与修辞方面,艺术家不断为其注入东方化的视觉特征。不过,在杨黎明笔下,黑色极富张力,由于大幅的画面所致,黑色的色域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冷漠而崇高、孤寂而悲怆的审美体验。黑色场域的形成既源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脉络不断推进的结果,也得益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中“色域绘画”的影响。但是,和欧美抽象艺术注重纯粹的形式——结构的抽象发展谱系与语言逻辑不同,杨黎明画面的“黑色场域”并不仅仅是视觉性的,相反更像是心理上的——一种属于东方人建构的形而上世界。尽管这个世界无法用语言去言说,但艺术家可以通过极为个体的表现方式进入其中。为了打破“黑色场域”在形式和结构上的自律性,杨黎明强化了“墨分五彩”的东方色彩经验,同时,他突出作品内部的书写性。这种书写的自我表达来源于艺术家的东方文化经验——既包括书法的书写性经验,也蕴含了传统中国画对线条、笔墨、气韵的表达。


应该说,红色系列是对黑色系列的延续与深化,但艺术家更强调语言与形式所承载的观念性表达。变化的起点源于画面形式生成的逻辑发生了改变。西方现代主义抽象有两种形式发展的路径,一种是“有意味的形式”,即强调艺术家对外部或现实对象进行形式上的提炼与转换,使其具有抽象的特征。另一种是强调“语言本体的自律”和形式的“自我批判”,即从形式与语言内部的逻辑出发。杨黎明绘画的语言发端于书写,但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书写的内容,而是因为书写为形式注入新的意义。对于杨黎明来说,书写的内容实际并不重要,相反它更像是一种日常的,甚至多少有些类似于禅修的行为,如此以来,那些留下的点线痕迹就成为了艺术家自我在场的证明。这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情感体验,因为书写行为是伴随各种情绪而致的,这也使线条具有了不同的表现力。同样,书写是一种对时间的体验,反复的书写、重画,线条的叠加和掩盖最终会赋予作品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杨黎明的作品本质上不同于西方的抽象绘画,反而更贴近观念性绘画。因为,书写中的过程性、身体性、偶然性为作品形式的生效带来了新的可能。



在近年的“白色系列”中,杨黎明的绘画又有了新的推进。绘画的语言同样来自书写,而书写也是源于内心的体验,但画面的视觉显现与形式延伸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与黑色、红色系列比较,白色系列是由外向内,由空间向平面展开的。先前作品中那种幽深的、神秘的审美体验变弱了,但画面的媒介物性与触摸感得到了强化。那些不断扩展的线条成为了书写的踪迹。因为对平面性与媒介物性的强调,书写的延续就意味着形式的蔓延与情感的流动。形式的蔓延与色层的覆盖也就意味着意义的增值。对于观众来说,白色的色域与时隐时现的线条正是进入艺术家绘画世界的一个通道。


早在先秦,古人就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时期,“得意忘形”已发展成为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换言之,立足于中国的艺术与文化精神,审美主体的超越,以及对精神与艺术世界的追求,在绘画领域,始终没有离开过“象”与“形”。与西方现代主义抽象主体与客体最终的决裂根本不同,中国艺术家一方面要追求个人化的风格,形成自己的创作方法论,另一方面,要借助绘画语言,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找到一种“间性”,并使其弥散出审美与文化的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相之象”体现出杨黎明如何立足于中国的美学与艺术精神,在当代语言与观念化的表达中,构筑属于自己的一个独特的绘画世界。




 
艺术家
杨黎明
杨黎明,1975年生于中国四川,1999 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杨黎明的作品是抽象的,但同时也具备一个稳定、坚实的基础结构。经过仔细感受之后,观者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方面。有些部分呈现出他的深思与感伤,有些部分则表现出轻松和愉悦。这一点可能就和法兰兹·舒伯特音乐中那种仿佛剥开自我伤口凝视的感觉和没有答案的悲观冥想产生了关联。如果观者愿意跟随的话,杨黎明的作品可以带领他们进入他的深度世界中去。就如同伴随着舒伯特音乐中的问题不断地上升,最终让听者也陷入进其中一样。在杨黎明作品中蕴含着舒伯特音乐中的那种阴郁气质,像是一个谜。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