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评论
张晨:等待是一种潜能
2024.07.19




策展人文章

等待是一种潜能:郅敏新作展

文 / 张晨



郅敏讲了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关于一位独居山林的老僧,因不能离开寺院一步,而孤独地等待着自己的继承者,等待着他所守护的寺院的下一任主人。在这样一个故事的结局,这位高僧所等待的是什么呢?或者说,什么是等待?等待是否应拥有属于它的宾语?就此,作为雕塑家的郅敏的回答是,故事中的老僧在静待一个时机的到来,而艺术家的等待则是等待一个更好的自己——因为老僧无法擅自离开、主动去寻求,而艺术家也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埋头工作。在同样充满张力的内部体系里,被动的等待取代了积极的创造,一种否定性的力量在过多的肯定的包围中显示了自身的智慧。

这样,故事中的等待便成为一种独立自在的行为,也就是说,等待的所有意义在于等待本身,而等待的主语也同时是它的宾语,这样的等待虽是被动但却充满力量,等待因此具有了自身的创造性,它因没有了目的论的框定而获得了更多的可能,因对于主体的持续反思而内化为艺术的过程。等待作为郅敏的创作方法,以一种潜能的形式塑造了艺术家开展工作的独特节奏。

我们知道,郅敏个人的雕塑创作经历了几个阶段,但各个阶段的分期却非完全按照时序的渐进,恰也包含了较为漫长的空白,在2007年至2011年的时间内,郅敏说他所做的便是等待,他在突飞猛进的工作中决定停下脚步,在自顾不暇的裹挟里选择静心的思考与被动的行止,在此基础上得以开启2011年至今的坚实创作,我们所看到郅敏近作的丰富变化正源于此,这样的突破对于雕塑艺术而言殊为不易。

可以说,艺术家的等待关乎时间,同样关乎空间,等待的行为实现为具体的作品,也诉说了作品及其创作者之间阶段性的关系,等待需要度过漫长的岁月,也需如故事的老僧般原地不动的坚守。等待行为所同时朝向的时间与空间,构成了艺术家个体所面对的宇宙,实际上,这也正是郅敏近作的主题:在展览中,雕塑作品在展墙上化作了宇宙的平面与七彩的自然,但它们并未企图再现宇宙的广袤,并非是对自然的投射与现实的模仿,而是作品和自然一同发生着变化,雕塑和它的作者一起置身在宇宙当中,等待着生成新的可能;对作品背后的艺术家而言,在其所身处的宇宙和自然面前,郅敏做出了等待的姿态,他对眼前观察的对象报以平静、真诚和敬畏,他不去用创作的行动试图改变自然,而是在自然与作品之间等待着接近真理的感悟,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与自我的到来。面对巨大的文脉传统,面对浩瀚的“河图洛书”与“不均匀的宇宙”,郅敏的等待仅在“立表侧影”中拉出了长长的影子,当站在光荣遗产的跟前,当作为时代洪流的注脚,属于东方的基因告诉艺术家,此时更为明智的行动便是等待。

实际上,在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那里,这样的等待已得到充分的讨论,等待既接近一种中国古代思想的无为,也被阿甘本注入了潜能的当代性。在阿甘本那里,潜能意味着不去做,它是对做得太多的警惕,是在内卷之中保持的清醒。潜能的行为因此是一种被动的综合、消极的创造,是阿甘本发展自德勒兹或休谟的凝思与静观,这样的行为催生了一种独特的自我,它让个体在与世界相遇时,瞬间迸发的是艺术的感觉而非理性的知识,让俯仰宇宙所带来的是自然的流露而非技术的雕琢,它让艺术家的工作彰显踟蹰的张力而非盲目的冒进,让创作者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回望,而不再执迷于求新的幻象;由此,阿甘本的潜能可以是一种等待,因为潜能的意义在于不实现,正如等待是不需要某种结果的过程,换句话说,作为潜能的等待正是因其不实现、因其不主动去做,而换回了自身的多样性与前所未有的自由,它随时积蓄着可能,随时准备在即将到来的未来唤起力量的强度,等待的行为也正因此成为了艺术的行为,它在“最具孕育的顷刻”成为艺术家步入下一阶段的内在驱力。

此外,等待也关乎身体。一方面,等待的行为根植于艺术家身体的局限,消耗着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死亡的终点时刻提醒着艺术家对于作品生命的灌注,等待在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真理之间,永远折磨着每一个期待创造、怀揣理想的个体——因为时间的紧迫,因为空间的界线,因为来自外部的加速主义与来自内部的身不由己,我们亟需冷静地悬置并选择等待;另一方面,我们的身体也是自然与宇宙的现实化,在《二十四节气》的雕塑形体中,可以看到时间与空间的面向,看到节气的更迭与万物的滋长,同时,也可以看到作品内部多重的身体,看到这些身体与自然一起萌生着阴阳的往复与形态的伸展。

由此,郅敏的等待既在空间中书写了“非线性叙事”,也在时间里显现为“历史的颜色”,郅敏的近作既让人联想起超越个体的“宇宙主义”,让作为雕塑媒介的石头、泥土与陶瓷等材料,上升到宇宙爆炸的时刻与热力学的燃烧定理,同时也在“大千世界”中深入到地层的内部,从太空叙事向下延伸至“深度时间”,或者说,转换成中国人眼中真正的自然。我们看到,郅敏的作品同时展示着欧普艺术式的现代视觉,并且表露属于中国历史的悠久传统,正如“河图洛书”同时连接着大地的河流与天顶的银河,郅敏所思考的雕塑空间及其个人艺术史的时间维度,便这样在一件件作品之间徐徐展开。

本次展览是郅敏的第一次画廊个展,展览来自艺术家的等待,来自主动创作和被动行为的辩证法,来自郅敏多条创作线索的彼此等待与齐头并进。雕塑家与他的作品在宇宙空间的停留,在鸿蒙之中的徘徊,也早已准备好降落回世间,在连贯的创作里进入到下个阶段的新的等待。









艺术家
郅敏
郅敏,1975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作品《二十四节气-立秋》获2022年第39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雕塑类金奖。作品《鸿蒙》获2020年第8届“明天雕塑奖”金奖及年度大奖。作品《舟》获北京冬奥组委会主办的“2022北京冬奥会国际公共艺术大赛优秀奖”并成为七件落地作品之一。作品《天象四神-青龙》获 “瓷的精神”——2021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高岭奖铜奖等。在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北京壹美美术馆等重要学术机构举办过12次个人展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已出版《发光体——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无穷尽的创作方法论》等7部专著,主持多项核心期刊的学术专栏,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主持专栏共计100余篇。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