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动态
2023 JINGART 凯旋画廊 [展位A08]
2023.05.27




凯旋画廊将于2023年6月1日至6月4日参加位于北京展览馆JINGART艺览北京,画廊展位A08。此次艺博会上,画廊甄选了方力钧关音夫季大纯梁缨刘锋植(1964-2017)、娄申义那顺巴图维尔纳·巴特纳徐渠许宏翔杨黎明张凯郑在东共计十三位艺术家的精品佳作。


欢迎各界藏家朋友莅临现场,与大家再次在艺览北京线下相会。



JINGART 艺览北京


贵宾预览

01/06    14:00 - 20:00
02/06    11:00 - 18:00


公众日

03/06   11:00 - 18:00
04/06   11:00 - 18:00



艺术家
方力钧
方力钧,1963年生于河北邯郸,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7月1日入住圆明园,并逐渐形成圆明园画家村。1993年创建宋庄工作室并逐渐形成宋庄画家村。2014年创建“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库”。

方力钧曾在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德国国家美术馆、阿姆斯特丹城市美术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瑞士阿丽亚娜陶瓷博物馆、意大利都灵市立现代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合美术馆等美术馆及画廊等重要机构举办过个展。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众多群展。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路德维希美术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荷兰STEDELIJK博物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福冈亚洲美术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日本广岛现代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等众多公共机构收藏。

出版个人画册、图书《方力钧:编年记事》、《方力钧:批评文集》、《方力钧:作品图库》、《方力钧:云端的悬崖》、《方力钧:禁区》、《方力钧版画》、《像野狗一样生存》等50余本。并被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20余所国内大学院校聘为客座教授。1993年,作品《系列二之二》登上《纽约时报周刊》封面。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关音夫
关音夫,1975年生于中国黑龙江省,200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一直以来,他持续探索着颜料的多重物质属性。颜料所承载的色感被充分展现,他通过设定色彩关系来构建空间秩序。与此同时,颜料受重力和张力的共同作用,在基底上形成或薄或厚的色块。舒缓、迟滞的节奏在其画面上形成了独特的“惰性美学”。此种美学使画作成为了具身性的事物。不同厚度的色块宛若肤与肌,这两个身体意象对应着关音夫创作里轻质、厚重两条线索。其今年的若干“物转向”暗合着“新物质主义”的前沿思潮。他亦力图穿透绘画表面,向着精神深处探寻。那些形态各异的色块迈上了精神性剧场的舞台。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季大纯
季大纯,1968 年生于中国江苏,1993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四画室。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季大纯以鲜明的个人风格而广受瞩目。 他的画风机智幽默、意境空灵宁静,富有浪漫的诗意与禅意。 尤其是他对架上绘画的选择与坚持,在装置、影像、图片及多媒体手段曰趋流行的环境下,更凸显其特有的表现魅力与深刻意义。

创作了许多艺术生涯早期被广泛认知的具象画之后,季大纯开始钟情于相对于油画颜料更为轻薄、不饱满的丙烯。从最开始对丙烯迟滞和拖泥带水的画面效果吸引,到最近的两个以“黑”和“白”为主题的系列中,他用佩恩灰这一他称之为不稳定的颜料色,实验其在画面上如何呈现不同的透明度、软硬、颜色层次,体会颜料主体、残留物与画面的关系:季大纯总是在这一工作中尝试理解自己的绘画实践在(艺术)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的位置,用种种理由制造/ 折开颜料实验,徒劳地接近有限之物的阈限。

季大纯曾在路德维希美术馆(德国科布伦茨)、罗马当代美术馆(意大利罗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伯恩美术馆(瑞士伯恩)、Posco 美术馆(韩国汉城)等艺术机构举办个展; 他的作品曾在第56 届威尼斯双年展、2021 年光州双年展特展、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2001 年成都双年展、2000 年上海双年展、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及第二届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展出。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梁缨
梁缨,1961年生于北京,1981-1982年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1983-1993年在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艺术系学习,曾获得汉堡扶轮社和北德石荷州(SCHLESWIG - HOLSTEIN)的艺术奖学金,1991年获艺术硕士学位。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独树一帜的女性艺术家,梁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去德国学习的最早一批艺术家之一,也是最早放弃油画创作而回归聚焦水墨创作的中国知名艺术家之一。无论是早期刻画都市女性生活场景的“梁缨日记”系列,还是近些年的“仙人与传奇”系列,梁缨创造性的将德国新表现主义的构图方法、旨趣与中国画的笔墨和题材相结合,绘制出许多佳作。在这些作品中,她把观念、叙事和绘画性表现融为一炉。与20世纪许多中国艺术大家一样,她致力于探索水墨画新的可能性,并希望向外界证明,水墨在今天当代艺术语境中依然可以葆有勃勃生机。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刘锋植
刘锋植,1964年出生于中国哈尔滨市,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2017年病逝,近年来作品被海内外藏家广泛收藏。

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绘画,刘锋植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情绪色彩,他以自由而松散的笔触和线条将物体原有的体量感抽离,特别是借助线条的顿挫,曲折,盘旋,往复,疏荡,聚散式的运动,紧密地回应着瞬息间的情感跃动,进而对微妙而不易观察的心灵过程进行描述,抵达到高度抽象的状态。刘锋植怀着⼀颗充满激情和人文关怀的心灵来面对现实世界,在对外在世界的诗意性拆解与组合中,暗示了他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深深思索。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娄申义
娄申义,1973年12月出生于浙江绍兴上虞丰惠县城,198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9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1997年毕业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至今。

娄申义的绘画取材广泛,多与其少年时代的阅读经验有关,《西游记》、佛经、田园风光、异域景观和肖像是他最常涉猎的。在经历了多种样式的绘画实践后,近十年来,娄申义越发偏爱勾线填色的简单技法,用马克笔来勾勒线条,用不经调和的纯色来上色,从而获得简明有力的视觉快感。

娄申义以孩童般的眼睛去感知。“我觉得幼稚是一种智慧,表面到一定程度,也就深刻了。”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那顺巴图
那顺巴图,1969年出生于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1989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2000-2006年攻读德国布伦瑞克艺术大学(HBK) 研究生及艺术类博士(大师生),2006年荣获布鲁瑞克文化遗产大师生奖(SBK)。现生活工作于德国法兰克福,主要创作当代油画。

通过观察那顺巴图作品的形式分析和内容可以明确,其作品的品质正是表现在这两个与绘画媒介相关的层面上。正如梅哈德所描述的那样,对绘画终结之后的绘画可能性的反思与一个内容层面上的独特的联想性体验结合在一起。此体验可以理解为对我们当前主体与世界关系构成的批判性评论。那顺巴图艺术两极性的意境展示了当代绘画的潜能:它使得多种相关域紧密相连,并将我们作为当代个体处境的强烈体验以绘画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维尔纳·巴特纳
维尔纳·巴特纳(Werner Büttner),1954生于德国耶拿(Jena,Germany),现于德国盖斯特哈赫特(Geesthacht)生活和工作。巴特纳早年历经东西德冷战,有监狱社会工作者和法律援助的工作经历,他的作品从日常的生活缩影中汲取更深层的含义。巴特纳对动荡的大环境之下,人类不同阶层的境遇有着独特的体察与解读。艺术家的布面油画和拼贴画作品都描绘了悲剧性的现实,用幽默和讽刺来对抗社会规范的同时,又牢牢把握着绘画史的脉搏。

维尔纳·巴特纳与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1953-1997)和阿尔伯特·奥伦(Albert Oehlen,b.1954)一起作为“坏画(Bad Painting)”的组织成员,曾在1970年代后期成为德国汉堡的话题人物。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徐渠
徐渠,1978 年生于中国江苏 ,2007年硕士毕业于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 ,获得自由艺术和实验电影专业,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

徐渠通过艺术实践传达其对社会的态度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他的创作核心在于探寻不同维度和领域内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始于对社会现实敏锐深刻的洞察,徐渠由目光所及的细微处出发,见微知著,穿梭于不同价值体系和审美经验,延伸出对于社会系统运转间关联的反思。基于他对于自身思索凝练且清晰的呈现方式的追求,徐渠在艺术实践中针对不同议题选择适宜的媒介,他的艺术实践呈现出多元性,涉及绘画、行为、影像、 装置和雕塑。  

徐渠近期个展包括:《涌现》,凯旋画廊,北京,中国;《无恶不欢》,南山社,西安,中国,2023;《降临》,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中国,2023;《中轴线》,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首尔,韩国 ,2023;《复活》,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21;《直线》,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中国,2021;《旷野》,亚纪画廊,台北,中国,2020;《成色》,MDC画廊,香港,中国,2019;《混沌》,MDC画廊,米兰,意大利,2019;《疼痛》,天线空间,上海,中国,2018。徐渠在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法国巴黎)、K11 艺术基金会(中国香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泰康空间(中国北京)、OCAT 上海馆(中国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中国上海)、龙美术馆(中国上海)、广东时代美术馆(中国广州)、松美术馆(中国北京)、和美术馆(中国佛山)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参加过群展。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许宏翔
许宏翔,198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200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许宏翔的艺术创作形式多围绕绘画展开,项目式带有叙事情节的组画和以风景为主的布面油画是他一直以来并行的两个创作方向。“图像”、“身体”以及“绘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其多年在多媒介绘画项目中探讨的主题,而那些使用大量浓郁色彩等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架上绘画是那些主题的切片。 

许宏翔部分个展和项目包括:“许宏翔:逍遥”(震旦博物馆,上海,2024)、“许宏翔:新开铺、黑石铺、大托铺”(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长沙,2023)、“许宏翔:错图“(艺 ·凯旋画廊,北京,2022)、 “许宏翔: 热土野望”(湖北美术馆,武汉,2021)、“Xu Hongxiang: One Night while Hunting for Fearies”(LOFT8 画廊,维也纳,2019)、“许宏翔:黑夜未至”(艺 ·凯旋画廊,北京,2018)、“洗牌 ParallelVienna 2018”(维也纳, 2018)、”李强“(长沙,2016)、”下地“(长沙,2016)、”许宏翔个人作品展“(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北京,2014)。部分群展包括:“跟着兔子走 — 盘点当代中国艺术的收藏及其接受情况”(Liaunig美术馆,奥地利,2023)、“历史与现实 — 中国当代艺术展”(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索菲亚,2018)、“视态之问”(广东美术馆,广州,2017)、“东方物语”(中国美术馆,北京,2017)、“向心力”(悉尼美术学院美术馆, 悉尼,2017)、 “静置”(悉尼市政厅,悉尼, 2014)。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杨黎明
杨黎明,1975年生于中国四川,1999 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杨黎明的作品是抽象的,但同时也具备一个稳定、坚实的基础结构。经过仔细感受之后,观者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方面。有些部分呈现出他的深思与感伤,有些部分则表现出轻松和愉悦。这一点可能就和法兰兹·舒伯特音乐中那种仿佛剥开自我伤口凝视的感觉和没有答案的悲观冥想产生了关联。如果观者愿意跟随的话,杨黎明的作品可以带领他们进入他的深度世界中去。就如同伴随着舒伯特音乐中的问题不断地上升,最终让听者也陷入进其中一样。在杨黎明作品中蕴含着舒伯特音乐中的那种阴郁气质,像是一个谜。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张凯
张凯,1985年生于中国山西,2007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他的作品以赋有拟人化与精神性的猫与兔子为主角,呈现出安静、神秘、诗意的画面氛围。以当代视角对艺术史的梳理分析与个人审美倾向为出发点,通过对古典与当代的融合与重建展现了艺术家对时间、精神、表象与本质的思考。
了解更多 >
艺术家
郑在东
郑在东,1953年出生于台北,现生活及工作于上海。作为一位自学成材的艺术家,郑在东深受中西文化艺术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与他跨文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尤其是他长期工作及居住的都市上海、他曾度过了大部分青年时期的都市纽约以及他所出生的都市台北。他的创作中充满了一系列相异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概念与风格,如当代与历史、虚构与真实、集体与个人、以及感官与纯真,而他则能够娴熟且自在的将这些都和谐的融入作品之中。

郑在东的作品颜色丰富细腻,优雅寂寥并带着一丝游戏的趣致,整体画面内敛而清疏。所描绘的世界探索内心所追求的理想的居住与沉思的场所,并尝试调和平衡相对的想法及信念,为在忙乱繁杂的当代社会中的观者提供一处可居、可游、可享受片刻宁静的精神家园。

郑在东曾举办过多个重要的国际个展及项目,包括《何可无此君:郑在东个展》,异云书屋,台北,2022;《无何有之乡:郑在东个展》,震旦博物馆,上海,2022;《文人的桃花源:郑在东作品展》,宝龙美术馆,上海,2021;《永结无情游:郑在东个展》,东福寺,京都,2019;《窥花:郑在东个展》,Liang Project,上海,2017;《城市游荡者》,Jewelvary,上海, 2016;《山、水、月》,德玉堂画廊,上海,2015;《绚烂的孤寂》,龙美术馆,上海,2014;《我心素闲》,艺美基金会,北京,2013;《卧游记》,红桥画廊,上海,2007;《行乐需及春》,沪申画廊,上海,2006;《风月清夜》,汉雅轩画廊,香港,2005;《青山隐隐》,大未来画廊,台北,2003。他参与的重要群展包括《当代绘画四人展——解读传统水墨》,徐汇艺术馆,上海,2012;《高山流水》,上海美术馆,上海,2004;《郑在东、周春芽、刘伟三人展》,沪申画廊,上海,2004;《巴黎/北京》,皮尔卡丹艺术中心,巴黎,2002;《新形象——中国当代绘画二十年》,中国美术馆,北京,上海美术馆,上海,四川美术馆,成都,广东美术馆,广州,2001。
了解更多 >